||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际护士节

中国红十字会召开第43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座谈会

来源:中国护士网  作者:www.512test.com  (查看评论)

8月26日上午,中国红十字会第43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座谈会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会议室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伟,中国红十字副会长郭长江、郝林娜、王海京,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总后卫生部医疗局副局长石青龙,武警部队卫生部部长时立强,孙玉凤、张利岩、陈声容、陈荣秀、吴欣娟、姜小鹰、赵生秀、索玉梅8名第43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等共50余人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王海京主持。

会上,华建敏向8名获奖者表示祝贺并颁发了获奖证书。他勉励获奖者再接再厉,继续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和南丁格尔精神,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并号召全国护理工作者和红十字工作者,以8位获奖者为榜样,向她们学习。

王伟代表中国红十字会向8名获奖者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并向卫生部、总后卫生部、中华护理学会长期以来对中国红十字会南丁格尔奖推荐和颁奖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了感谢。

王伟指出,今天上午,胡 锦涛主席亲临大会为8位获奖者颁奖,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护理事业和红十字事业的高度重视,是全体护理工作者和红十字工作者的骄傲。今天,8名获奖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出我国优秀护理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风范,他鼓励8位获奖者在护理工作岗位上再接再厉,继续发挥表率作用,也希望获奖者能够作为红十字志愿者,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此前,第39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章金媛在江西发起成立了“江西红十字志愿服务中心”,后来这一做法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向全国推广的模式,2007年总会成立了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目前已经在全国9个省(区、市)建立了21支志愿护理服务分队,为社区和空巢老人送去关爱。

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在讲话中说,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全社会都应当更加关心、重视和支持护理工作。他希望获奖的优秀护士在今后的工作中巩固成绩,再接再厉,也希望广大护理工作者继续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持服务人民的宗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护理服务,为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增进全民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会上,8位获奖者相继回顾了各自经历,并发表获奖感言。获奖者孙玉凤说,她在麻风护理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23年,此次获奖是社会各界对她和广大麻风护理工作者的肯定。

获奖者张利岩回忆起参与巴基斯坦水灾重大救援时,每一位队员都在四十多度高温的艰苦条件下认真工作,这个奖项应该属于她们。

获奖者陈声容表示,自己也是一名红十字志愿者,2004年,曾随维和部队远赴利比亚。在那七个月的战火硝烟中,她见证了红十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博爱情怀。2010年,海地发生强烈地震后,她又随国际救援队前往海地灾区。在满目疮痍、险象环生的废墟中,伴随着骚乱和枪声,她和红十字人一起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红十字人的无所畏惧和对生命的永不放弃深深打动了她,她为自己拥有红十字人和护士双重身份而自豪。

获奖者陈荣秀说,这个荣誉不属于个人,更属于全国二百万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护理工作者。她表示,将继续秉承弘扬红十字精神,南丁格尔精神,为此奉献一生。

获奖者吴欣娟说,护士工作非常平凡琐碎,但点点滴滴都渗透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践行着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职责。虽然辛苦劳累,还有风险,但是随着自己的付出,让病人感受生命的安全保障,这就是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和价值所在。

获奖者姜小鹰说,30多年的护理教育生涯,她始终以此为荣,带领同仁在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领域努力奉献。她表示将继续在护理教育行业做出更大贡献。

获奖者赵生秀表示,将以此为新起点,继续弘扬红十字精神和南丁格尔精神,为高原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为青海的护理事业蓬勃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获奖者索玉梅说,“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对自己的护理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她将一如既往,继续用实际行动,推动中国人道事业的发展。

附件:8名南丁格尔奖章获奖者事迹简介

吴欣娟,女,今年53岁,出生于1958年10月,现任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1981年护校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至今,运用知识和经验率先在国内探索枕骨大孔畸形、布加氏综合症、垂体瘤、肾移植等多项技术的围术期护理规范,无论是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还是在支援四川汶川地震的关键时刻,无论是奥运、国庆保障等重大事件,还是在挽救病人生命的抢救现场,她都勇挑重担,亲力亲为。她在改革工作模式、完善质量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独树一帜,带领整个团队一直走在我国护理工作的前列。

陈荣秀,女,今年67岁,出生于1944年10月,现任天津肿瘤医院护理质控中心主任。46年来,她始终奋战在肿瘤患者护理这个特殊岗位,在临床护理、学术研究和护理教育工作中,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她在国内肿瘤护理领域建立了第一个乳腺康复室,设立了第一个化疗药物安全配置室,研究出第一台有毒化疗药物安全操作台,主持编写了国内第一部肿瘤护理专著。在天津,她还成立了第一个造口关怀协会,第一个引进了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建立了第一个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病房,在医院成立了多个志愿服务小组,吸收志愿者500多人,在医院、社区、敬老院及病人家中开展志愿服务,开通志愿服务咨询电话,为群众免费进行咨询服务。

孙玉凤,女,今年43岁,出生于1968年4月,现任上海皮肤病医院护理部副主任。1987年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护校毕业后,自告奋勇到麻风病专科医院工作,在23年的麻风病护理工作中,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将人生最美丽的青春献给了麻风病护理事业。为了提高麻风病康复护理能力,她连续十年参与中英麻风病康复项目,研究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并总结发表了有关麻风病人截肢和使用假肢护理的论文。由于她在麻风病护理领域的突出成绩,2010年获得“马海德”奖。

姜小鹰,女,今年58岁,出生于1953年3月,现任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福建护理学会副理事长。从事临床护理12年,在护理教育战线上工作22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她重视践行“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在创建福建省高等护理教育完整体系、在职护士培训和护理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她投身于社区护理和科学研究工作,组织各种社区公共卫生与科普宣传活动,主持参与研究课题36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25项,促进了护理学科发展。

赵生秀,女,今年53岁,出生于1958年6月,现任青海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从事护理工作三十余年,以她的执着和勇气全身心致力于高原患者的护理及省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的提高。进行了大量护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创新和规范了在职护士的岗位培训,不断致力于护理服务品质的提升,通过多年的努力,将青海省人民医院打造成高原上的护理精英团队。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她凭借多年丰富的经验组织安排护理人员组建了“抗震救灾病房”,在医院成立“灾区伤员救治护理专家组”,制定灾区危重伤员的护理标准等,创造了伤员零感染,零死亡的奇迹。

索玉梅,女,今年59岁,出生于1952年10月,现任解放军第四医院医务处副主任护师。在高原护理岗位从事护理工作40年,参加抢救的危重病人700多人,多次随高原医疗队送医送药,用自己鲜血抢救藏族患者。玉树大地震中,她四位亲人遇难,顾不上回家,留下来护理灾区送来的伤员,成立心理辅导办公室,为伤员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伤员度过难关。震后第十天,她就到震区参加伤员转运、巡诊,为医疗队当翻译,在灾区坚守了2个多月。

陈声容,女,今年47岁,出生于1964年6月,现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妇产科护士长。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29年,在25年助产士生涯中,尽职尽责,接生婴儿6000多名,无一差错,创办了军区级南京地区第一所孕妇学校。2004年,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医疗任务,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奖。2010年,她赴海地实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出色完成任务,受到解放军四总部通报表彰。

张利岩,女,今年53岁,出生于1958年2月,现任武警总医院副院长、护理部主任。从事护理工作34年,凭着对护理事业的无限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所带领的护理部多次获奖。自中国国际救援队组建以来,她又倾注了大量心血,先后12次组队,赴阿尔及利亚、印尼、海地、巴基斯坦和四川、青海灾区,出色完成了医疗救援任务。2010年8月,巴基斯坦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她率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实施救援任务,连续20天奋战在一线,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救治患者12000余人次,受到高度评价。

考试辅导
Google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