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护理论文

执业护士护理论文指导:大专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来源:  作者:  (查看评论)
关键词:护理大专;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
  
  
  
  儿科护理实验教学在《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缩短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距离的桥梁课程,也是儿科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自2000年起,大专护理教育开始成为我院护理教育的基本起点,如何探索一条不同于中专,适合大专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的特色之路,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在通过对儿科护理临床带教老师和实习护生及在校生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对2001级大专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为本院2000、2001级三年制护理专科生,共253人。均为女性,高中起点,全国普通招生,平均年龄19岁。将2001级141人设为实验组,采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2000级124人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两组学生成绩差异无显着意义。
  
  1.2 方 法
  
  1.2.1 实验组采用改革后的新的教学模式授课。改革及实施情况如下。
  
  1.2.1.1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护理大专生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均较中专生拓宽了的临床第一线的护理基本力量。我们对2001级专科护生儿科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了定位:培养具有扎实的儿科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能独立应用护理程序对儿童实施整体护理、有良好素质和发展潜能的应用型高级儿科护理人才。
  
  1.2.1.2 确立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过程期望学生发生的行为变化,应以培养目标为宗旨。我们将“应用型”、“专业型”、“促发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具有热爱儿童的高尚职业情操和高度的责任感;(2)具有主动求知和接受新信息、新技能的意识;(3)具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4)能熟练掌握儿科护理常用基本操作技能f(5)能将儿科整体护理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对患儿常见病实施整体护理,并在整体护理中反映出护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教育的能力、良好的观察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1.2.1.3 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课为主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具体改革措施是:(1)加重实验课时比重。对2001级专科护生的理论与实验课时比由原来的2:1词整到1.1:1,加强了实验课的教学环节;(2)优化实验课程内容。课程是把宏观的教育思想、观念和微观的教学实际联系起来的唯一途径。根据大专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优化实验课程内容中,我们把握了三个原则:1)实用性: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教材(国家教育部指定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儿科护理学》)中的十项儿科护理操作项目经过筛选,对临床常用的“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殷静脉穿刺法”、“暖箱、蓝光箱使用法”、“约束法”、“婴儿沐浴法”、“更换尿布法”等六项作为重点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增添了临床常用的小儿“体格测量法”、“小儿呼吸囊的使用”、“小儿桡动脉穿刺术”,以达到结合临床,学以致用;2)新颖性:遵循应该让学生接受的永远都是最新、最接近临床信息的新的护理理念,注重将新的护理技术和探索性思维方式引入实验教学。例如在进行“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操作实验教学中,将临床目前推广和广泛使用的静脉留置针介绍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在熟悉该项操作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探讨该操作法的优缺点、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如静脉血栓等)及如何预防,并将带教老师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的经验、体会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交流,以培养学生批判性和探索性的思维方式。学生兴趣盎然,学得认真、主动,一致反映收获很大;3)针对性: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01。针对大专儿科层次的培养目标,针对儿科护理中以独生子女为主,江南地区生活医疗条件较优越,家长迫切希望了解有关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方面知识等临床实际情况,在应用护理程序对小儿实施整体护理基本技能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将护理计划的重点由原来偏重疾病护理逐渐向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倾斜,并将该能力作为基本技能考核的内容之一,提高了学生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性思维意识。
  
  1.2.1.4 优化教学方法:改变以往“演示一模拟练习一指导”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促发能力型教学模式”,将多种教学方法引用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有:(1)自学辅导法:对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体格测量法”、“更换尿布法”等采用由教师模拟思考提纲,学生自学后演示,分组评价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方式。以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2)探究一研讨教学法:对操作难度较大的如“头皮静脉注射、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暖箱、蓝光箱的使用”等操作常采用该法。以新生儿蓝光照射操作为例:将整个操作过程分探究研讨两个阶段。1)探究阶段:首先播放录像及教师讲解与演示。让学生观察整个操作过程,相互交流,去感受。然后教师质疑:如蓝光照射为何能起到退黄疸的作用?蓝光照射需要准备哪些用物照射前、照射时、照射后的护理要点是什么?如何观察照射效果?有何副反应?如何处理等。接着让学生分组实践,进行个性化练习,亲自体会、探索操作技能。2)研讨阶段:学生回示一师生点评、交流、研讨一学生自我评价、完成实验报告(可以写上自己新的见解和建议)一教师批改反馈。该教学手段“既强调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合作互动,又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作用”;(3)病案讨论法: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是大专层次护生的一项必备的基本护理技能。为贴近临床,带教老师在临床上收集了各系统典型的儿科病例,经过加工整理,提出问题。在第四学期儿科护理开课时将病案发给学生。每上完一个系统,运用“病案讨论法”进行儿科整体护理的讨论教学。讨论前一天先由学生独立思考,查阅资料,第二天开展小班课讨论,将全班分成四组,讨论后每组推选一名中心发言人,从病史资料的评估、存在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方面提出自己的护理方案。有时,特地将不完整的病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完善。要求每位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再由教师归纳,答疑。最后学生自我总结,完成书面作业,教师批改反馈。病案讨论教学法使师生处在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由于教师的鼓励,学生发言积极,学习潜力得到发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4)角色扮演法:在健康教育、“体格发育测量法”的操作中我们经常采用角色扮演法。例如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将学生分为二人一组,一人扮演患儿母亲,另一人扮演护士。要求“护士”对患儿母亲进行宣教,要求“家长”提出咨询。方式不拘一格,自由发挥,再由师生共同评价。角色扮演法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激情由感而发,其间也渗透了对学生良好服务态度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使所学专业知识得到巩固。
  
  1.2.1.5 优化教学手段:(1)建立护理实验中心,做到资源共享。我院护理实验中心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建有=个多媒体示教中心,一个重症监护室,六个模拟病房,同时建立了中心静脉输氧管道和吸痰装置等。各临床护理实验教学可共享资源。如进行儿科护理各项操作示教时,在多媒体示教中心,采用教师示教、播放录像、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更规范地掌握操作要领,提高了教学效率;(2)加强专科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儿科护理实验室根据专业特点,建立了模拟新生儿沐浴室,模拟临床安装了静脉输液管道装置,购置了先进的保暖、光疗合二为一的婴儿恒温箱以及可以显示静脉回流的婴儿头皮静脉注射模型、静脉留置针、肝素帽、新型的便携式雾化吸人器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学习条件;(3)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设备的管理采取实习组长登记负责,实验老师检查制度;(4)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学院采取了尽早让学生接触『临床实践的措施,利用双休日时间,安排学生轮流到实习医院见习,使学生增加了对医疗环境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1.2.1.6 建立教学评价制度:(1)建立健全实验操作考核制度:操作考核制度有利于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和检验实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编写了供大专护生使用的《儿科护理实验实习报告》,内含示范性的“儿科护理计划单”、每次实验的报告记录单,儿科各系统护理病历分析讨论与整体护理计划制定表以及十一项儿科常用护理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使实验教学考核系统化、规范化、量化和细化,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2)建立对带教老师的评价制度:对2001级学生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效果等的满意度。满意度达95%。
  
  1.2.2 对照组
  按照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授课:(1)实验操作部分的教学程序为理论授课一操作示教一模拟练习一学生回示~教师归纳总结;(2)应用护理程序制定护理计划部分通常采用:大班课讨论一教师讲解一写出整体护理计划一批改反馈。
  
  
  2 效果评价
  
  为客观评价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前后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我们对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核成绩、各系统疾病整体护理计划制定能力的成绩考查进行了对照。结果,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而操作考核成绩、制定护理计划能力考查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临床教师对2000、2001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定为优秀、良好的比率分别是96%和98%。
考试辅导
最近更新内容
Google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