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护理手册

胸腔闭式引流术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来源:  作者:  (查看评论)
     胸腔闭式引流术是将一根引流管置于胸膜腔内,连接一个密闭式的引流装置,其目的是引流胸膜腔内的积气、积液,适应于气胸、血胸、脓胸及各种开胸手术的引流。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疼痛;②清理呼吸道低效;③有感染的危险;④有引流不畅的可能;⑤潜在并发症--开放性气胸。

一、疼痛

相关因素:

1 胸壁伤口。

2 引流管放置的位置。

主要表现:

1 病人诉引流管处伤口疼痛,咳嗽及深呼吸时加剧。

2 呼吸浅快。

3 病人不愿咳嗽排痰,听诊双肺可闻及痰鸣音。

护理目标:病人疼痛得到缓解和消失。

护理措施:

1 告诉病人有关密闭式引流的知识,使之了解置管的重要性,并能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

2 病人咳嗽排痰时轻提引流管,防止摆动导致疼痛。

3 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提供医师拔管指征,以尽早拔管。

4 遵医嘱使用镇痛剂或在排痰前给予止痛药物。

重点评价:

1 病人疼痛的程度、时间及性质。

2 控制疼痛的措施有效与否。

二、清理呼吸道低效

相关因素:

1 胸腔闭式引流插管,不利咳痰。

2 因疼痛而不愿咳痰。

主要表现:

1 呼吸浅快。

2 喉头可闻及痰鸣音。

3 可出现紫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甚至可致窒息。

护理目标:

1 教会并协助病人排痰。

2 呼吸道通畅,听诊无痰鸣音。

护理措施:

1 协助病人咳嗽排痰,可扶坐起拍背,咳痰时协助轻提引流管,以免管道摩擦引起疼痛,致咳痰无效。

2 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3 病人咳嗽排痰前适当给予止痛剂,使疼痛减轻,增加咳痰的效果。

4 每班仔细听肺呼吸音,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 必要时鼻导管吸痰和支气管纤维镜下吸痰。

重点评价:

1 双肺听诊是否清晰。

2 病人是否能正确掌握咳嗽排痰的方法。

3 病人是否了解咳嗽排痰的重要性。

三、有感染的危险

相关因素:

1 与胸壁切口有关。

2 引流装置消毒不严。

3 病人家属无菌知识缺乏,与护士向其家属交待不清有关。

主要表现:病人可有发热,白细胞数增高,插管周围红肿,引流管内可有脓性液体流出。

护理目标:

1 无因引流装置处理不当而发生的逆行性感染。

2 插管局部无感染发生。

护理措施:

1 向家属传授引流装置的管理知识,如不要自行将引流管与引流瓶分开,不要自行更换引流瓶中液体,引流瓶是无菌瓶,不可用生水冲洗等等。

2 插管周围保持干燥,勤换药。

3 更换引流瓶时严格无菌操作。

4 注意观察插管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疼痛加剧。

5 观察和记录引流液量和颜色。

重点评价:

1 引流液性质有否异常。

2 引流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

四、有引流不畅的可能

相关因素:

1 密闭式引流管脱出。

2 引流管口堵塞。

3 引流管位置放置不当或粗细不适当。

主要表现:引流管水柱波动微弱,挤压有阻力感,引流液体突然减少,患侧呼吸音明显减弱等。

护理目标:保证胸腔引流的有效功能。

护理措施:

1 观察引流情况,每2小时1次,将插管与皮肤接触处做好标记,观察是否有引流管脱出。

2 每2小时挤压胸腔引流管1次,方法是捏紧引流管的远端,向胸腔的方向挤压,再轻轻慢慢地松开捏紧的引流管,以免发生倒吸引流瓶中液体。

3 发现有引流液突然减少,要查找原因,将引流管的位置进行调整,或嘱病人变换体位,确定引流管是否通畅。

4 仔细听双肺呼吸音,,将两侧进行对照,发现患者呼吸音极低,应及时查找原因对症处理。

5 必要时遵医嘱带管照胸片,确定插管位置是否正常,有无胸膜腔积液。

重点评价:

1 复查胸片了解是否有引流液潴留。

2 病人自觉症状是否与引流不畅有关。

五、潜在并发症--开放性气胸

相关因素:

1 密闭式引流管脱出,胸膜腔与外界相通。

2 水封瓶内水太少,长管与外界相通。

主要表现:

1 进行性呼吸困难。

2 皮下广泛气肿,插管周围可扪及捻发感。

3 患侧呼吸音减弱。

护理目标:

1 病人及家属能了解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要求。

2 无因引流装置管理不当所致的气胸发生。

护理措施:

1 向病人及家属交待引流装置的重要性及发生意外紧急处理的方法。

2 妥善固定处理好引流装置的各个接口,引流瓶中长管必须浸入水中2cm以上。

3 观察胸腔闭式引流情况,每2小时1次,及时发现并处理意外情况。

4 注意插管周围皮下有无气肿、捻发感。

5 听诊双肺呼吸音,及时发现和了解双肺呼吸音不对称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6 发现有引流管脱出,应立即通知医师,并用凡士林纱布覆盖,用纱布棉垫封闭引流管口,并且严密观察,对症处理。

重点评价:

1 引流装置是否处于密闭状态,各接口及引流瓶中液体是否符合要求。

2 病人呼吸困难的程度,有否得到改善。

3 皮下气肿、捻发感减轻或消失与否。
考试辅导
Google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