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护理管理

突发群体伤患者的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

来源:中华护理学会  作者:陈巧玲 卢爱金 卢平丽  (查看评论)

在突发事件引起的创伤患者中,尤以群体外伤为多,我国每年因创伤致死的人数至少有10余万名,伤者百万。其特点是发生突然、时间急、伤员多、伤情复杂、抢救难度大。这对医院的应急性抢救的组织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急诊医学模式正从单一的急诊室发展为院前急救-急诊科-急诊手术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观察病房的一体化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急”字,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我院是一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承担了本市重要的抢救工作。自20061月起,我院采用一体化急救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护理组织管理,使其在突发群体伤员救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1 临床资料

20061月至20076月我科共救治14起突发群体创伤事件的患者,其中车祸外伤8起,打架、斗殴3起,建筑工伤2起,烧伤1起。人数最多21例,最少4例,危重患者最多8例,最少2例。本组患者共有126例。创伤指数(指患者受伤的部位、类型及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的估计测量分数相加):9分以下(轻伤)占39%10~16分(中度伤)占有40%17分以上者(重伤)占21%。本组病例均由我院院前急救并接至急诊科,采用一体化急救模式下的按理管理措施。

 

2 护理组织管理

2.1 硬件要素的一体化管理

2.1.1 结构布局 我院创伤急救单元以院前急救为起点,设置院内急诊抢救室、急诊手术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病区及留观室。以上诊室在同一幢楼内,有专用电梯上下,有利于批量患者的快速分流。本组126例患者分流去向为:送急诊抢救室28例(死亡4例);送急诊手术室紧急手术室治疗8例;送急诊重症监护室21例;送急诊病区住院治疗42例;送急诊观察室留观27例。

2.1.2 设备配置 成立院前急救调度指挥系统,配备有线、无线通讯,可由院前医生直接接听电话并马上出诊,缩短院前反应时间。急诊重症监护室有10张监护床,配有全套监护系统、呼吸机、除颤器和亚低温治疗仪、血气分析仪等救治设备,重点收治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及严重多发伤患者。

2.1.3 标志设置 作为抢救生命的通道,急救绿色生命通道的标志要非常醒目。具体要求是:位置适宜、字体要大、颜色要鲜、亮度要够,特别是在恶劣天气和夜晚黑暗时也能一目了然。标志损坏或褪色时,要及时维护与更换。

2.2 软件要素的一体化管理

2.2.1 制定突发事件救援预案 针对成批患者,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应对突发事件的救援预案。分诊护士在接到成批伤通知时,立即汇报科主任、护士长,然后上报医务部(非正常上班时上报总值班)、护理部。医务部根据患者人数起过15例,或危重患者超过5例时,启动一级救援预案,由值班院长任现场总指挥,需组织全院力量实施抢救,抽调相关科室临床护理人员20名以上;一次性接诊患者10~15例,危重患者不超过5例时,启动二级救援预案,由医务部主任(总值班)任现场总指挥,抽调相关科室临床护理人员10~20名;一次性接诊患者5~10例,危重患者不超过计划例时,启动三级救援预案,由急救中心主任任现场总指挥,主要依靠本科室力量自行组织抢救。如2006311日,对12例高速公路群体交通事故伤的患者,我院成功快速地实施了二级救援预案。

222 规范抢救程序 制 定一体化的抢救制度与流程,是决定创伤急救单元高效运转的主要因素。根据预案,急救中心编制了群体伤院前急救程序及院内救治程序。院内急诊抢救时,护士长 对参加救护的人员实行定人定任务的分组责任制,以缩短临床反应时间。①指挥联络组:联络有关科室,调集人员、物资供应;②急救组:负责危重患者的挽救治疗 工作,制定了ABC制护士抢救配合分工程序图,即A护士负责呼吸道管理,B护士负责循环系统、生命体征监测的管理,C护 士负责记录与对外联系;③治疗巡回组:负责一般性和常规性的治疗工作及对外伤情观察;④检伤分类组:对患者的伤情按轻度、中度、重度、死亡分类,分别挂上 绿、黄、红、黑色手牌,填写编号;⑤运输组:及时按区分流患者,护送患者进行有关检查、急诊手术等。依据患者佩带的手牌颜色分别送至对应区域进行诊治,绿 色在急诊治疗区,黄色在急诊抢救室,红色在急诊手术抢救区,黑色在急诊抢救室填写病历,开具死亡证明,行尸体管理。

2.2.3 注重抢救的时效性 为真正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我院建立了一系列快捷有效的服务体系。如实行33min的“限时”服务:①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即接到现场呼救到院前医护人员出车时间为3min内。②检伤分类时间,即从患者进入急诊室到分诊护士完成伤情评估、分类要求3min内完成。③按区分流时间,即从分类编号结束到按分流完成要求3min内完成。再如实行了“急诊一卡通”的预交金缴费模式及规范“绿色通道专用章”使用等,对危重患者一路绿灯,从而缩短临床反应时间。

2.2.4 优化人力资源 “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的第一环节是分诊,为力求分诊准确无误,专门设立了“急诊主管护士岗位”,由年资高、责任心强,急诊专业知识丰富的主管护师或护师担任,负责分诊、检伤分类及协调联络工作,并为快速有效的检伤评估赢得时间。安排抢救室24h值班,各班护理人员合理搭配。为适应大批患者的抢救需要,增设二线待班班次,遇有重大抢救随叫随到。另设保安24h值班,负责处理批量患者的非业务性事务联系及维持急救现场秩序,减少某些患者家属的无理取闹,增加医护人员的安全感。

2.2.5 重视技能培训 定 期组织集中演练是战斗力的保障。为加强急救队伍建设,我院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急救演练:如急救岗位及急救小组的急救业务培训、多个急救小组的合成演练、与社 会相关部门协同进行不同性质的重大突发事件的模拟急救演练等,让医务人员去扮演、体会患者角色,以便工作中能换位思考。每次抢救或演练后总结经验教训,不 断改进一些抢救程序与方法。

226 规范医疗护理文书 建立急诊护理记录单,详细及时记录给药剂量、时间、方法及各项技术操作、病情变化等,医护记录一致,避免自相矛盾。建立危重患者转运、气管插管等各类知情同意书,要求医患双方签名,确实做到有据可查,为以后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提供证据。

 

3 结果

本组14起突发群体创伤事件的救治,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平均为2.58min,检伤分类时间平均为3.3min,按区分流时间平均为2.91min。而20041月至200512月,19起突发群体创伤事件的救治,以上3项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70min5.12min5.22min。说明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措施后临床反应时间明显缩短。急诊救治满意度2004年为89.0%2005年为89.9%2006年为93.2%20071~6月为94.8%。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2004年为88.2%2005年为89.7%2006年为92.6%20071~6月为93.7%

 

4 讨论

4.1 快速临床反应机制体现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的时效性

创伤后的第一小时在临床上称为“黄金1小时”,在这个阶段,院前反应现场急救、途中转运、急诊抢救、检查及转送时间的长短,直接决定了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重度多发伤、严重创伤和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伤后“黄金1小时”内前10,被称为“白金10”, 这段时间内如果患者的出血被控制,预防窒息情况的发生,即可避免患者死亡,为后续的抢救赢得时间。在一体化急救模式下通过一系列快捷有效的服务,如“急诊 一卡通”的预交金缴费模式、快速准确的分诊与分区模式及反应灵敏的院前通讯指挥系统等,明显缩短了院前反应时间、检伤分类时间、按区分流时间,使整个诊疗 过程具有了连续性,减少了患者的流动时间和空间,充分地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与白金时间,提高了急诊救治满意度与救治成功率。

4.2 合理构建、优化医疗资源体现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的科学性

群体患者的抢救是特殊的医疗活动,必须具有装备精良的急救设施、布局合理的诊疗空间、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自2006年 以来,通过调整急救创伤中心的布局与设施,提高了空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设立“急诊主管”岗位,各班护理人员合理搭配、弹性排班,提高了人力资源利用率。 通过心理训练、技术训练和抢救过程的演练,将过硬的急救技术和娴熟的急救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并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及敏锐的观察 力的急救护理队伍以适应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对护士的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4.3 完善的应急预案与救护程序体现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的规范性

科 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减少了急救时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对护理人员和护理任务的分组和分工管理,保证了每个参与救护的护士有自己的工作空间和工 作任务,使重点护理任务落实到位,不遗漏,而且护士能较快进入抢救状态,也便于对抢救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缺陷进行查找、追踪和管理。同时,通过完善应急预 案与救护流程,妥善处理各个细微环节,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给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一体化急救模式使护 理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程序化道路。

 

作者单位:临海市 浙江省台州医院急救中心

陈巧玲:女,本科,主管护师,副护士长

 

考试辅导
Google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