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知识

古代的人近视了会怎么办?竟然有这么多奇葩的办法

来源:  作者:  (查看评论)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会听到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什么“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更是有着“凿壁偷光”的匡衡和“囊萤映雪”的孙康和车胤,但是不知道各位想过没有,当时的照明条件那么差,他们难道不会近视吗?答案是肯定的。

古代最早的时候照明用的是动物的油脂,放在特制的青铜灯罩里面,中间插上一根芯子,所以又叫做“脂烛”。后来又开始使用蜜蜡,但是这些都是贵族的特权。蜡烛的正式发明大概是在唐代,白蜡用的是在女贞树上的雄性白蜡幼虫的分泌物做成的,虽然已经生产出来了,但是成本高昂。北宋时期每条蜡烛400文,按照当时的物价10文钱就能买到一斗(12.5斤)粮食。一晚上按照平均消耗三根,就是1500斤粮食,不要太恐怖。

后来人们多用灯油,一般是植物油,一晚上的花费大概是在5文钱,大大缩小了消耗。但是燃烧的时候会冒出大量的黑烟,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状况下对眼睛的伤害是很大的,所以当时很多的书生都换上了眼疾。我们所熟知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诗人杨万里、黄庭坚、陆游都是眼疾重症患者。白居易还曾经赋诗一首《眼暗》: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生动地表示了白老先生换上重度眼疾后半生的痛不欲生。

鉴于当时的眼疾给人来带来的这么多的烦恼,所以古人对它们的研究还是不少的,毕竟我国的医术还是蛮发达的。

《本草纲目

考试辅导
Google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