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树之下皆毒果,《魏略》可信度到底有多高?
一、前言
毒树盛产毒果,良株始有美花,也许歹竹能出好笋,但是泥糟总是一团黑。
史料首重来源,只要来历不明,不管内容多精彩,终究有虚伪造假之嫌。《后出师表》之“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满江红》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虽然皆为千古名句,内容铿锵有声,但此二文却因来历失考,历来遂传怀疑其可信度,甚嚣尘上。
因为巧妇也不能无米之炊,导致出身未明影响其内容的真实性。
二、知远不知近
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时,虽大量引用《魏略》,但也屡屡指出《魏略》与《三国志》记载相反。
如“曹操焚书”与“搜信索情”中,正值官渡之战,曾与袁绍互通书信的曹军上下颇多,甚至不乏来自后方许都,在官渡战后,曹操不惜焚毁双方往来书信,以安人心。但是《魏略》却称曹操在战后派人搜阅袁绍记室,找不到李通与袁绍互通的书疏,曹操暗想这一定是赵俨的计谋。《魏略》此话正好与正史矛盾,曹操如果真要秋后算帐,才会搜集情报,惟有不追究旧情,是以焚书而安人心。曹操为了猜忌李通而搜信不烧,难保其它众将兵人心惶惶。
李通曾拒绝刘表与袁绍的招安,甚至还斩杀袁绍使节,把印绶递送曹操,为最坚决反袁拥曹立场之人。如果这样还不能表示忠心,还要被曹操怀疑不忠,那曹军其它文武百官,没有斩杀袁绍使节或检举袁绍印信之人,就更该担心受惊。
还有魏臣常林以清白不畏权贵著称(不独《三国志》如此,《魏略》亦有:“林性既清白,当官又严。”与本传叙述相同。),《三国志》就提到司马懿屡拜常林,当然会有人要常林小心一点,不要让尊贵的司马懿低头,但是常林就不肯照办。《魏略》反而提出常林阻止司马懿跪拜,原因正是司马懿身分“尊贵”,所以后来司徒职缺空出,司马懿就打算以常林补位。
裴松之的评语为:“臣松之以为林之为人,不畏权贵者也。论其然否,谓本传为是。”
因此曹操焚书是真,专门猜忌李通及赵俨则不然;常林接受司马懿朝拜是真,顾忌身分尊贵则不实。
但鱼大师向来知远不知近,对刘禅被卖汉中及孙权旗舰失重都能知悉,就是不知曹操有无焚书或是常林趋附权贵,连敌国外国的蜀、魏都能写得很清楚,对本国魏国反而叙述有错,这种咫尺天涯的现象,有点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