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护理工作计划

外科围手术期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来源:中国护士网  作者:www.512test.com  (查看评论)

手术既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又是一个创伤过程。因此,手术前的准备,要求全面检查病人,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使病人具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以便更安全地耐受手术;手术后的处理,要求尽快地恢复生理功能,防止各种并发症,促使早日康复。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焦虑;②活动无耐力;③疼痛;④低效性呼吸型态;⑤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⑥潜在并发症--术后休克;⑦潜在并发症--术后尿潴留;⑧知识缺乏:术前准备知识。

一、焦虑

(一)相关因素:

1 麻醉。

2 对手术目的、程度不了解。

3 对手术结果的担忧。

4 环境的改变。

(二)症状体征

1 虚弱、失眠、精神紧张。

2 易激动、发怒、坐立不安。

3 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4 健忘、注意力不集中。

(三)预期目标:

1 病人能说出引起焦虑的原因及表现。

2 焦虑的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

3 病人能运用有效的应对焦虑的技巧。

(四)护理措施:

1 给病人介绍病室环境、同室病友、负责医师、护士,使病人尽快熟悉。

2 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休息环境,使之感到心情舒畅。

3 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病人焦虑的原因。

4 耐心向病人解释手术的必要性、术前处置的程序及意义,提供病人期望了解的信息。

5 介绍病人结识同类手术的康复患者,通过现身说法,减轻病人的焦虑。

6 若病人表现愤怒时,除过激行为外,不必加以限制。

7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8 指导病人运用合适的放松机制减轻焦虑,如放松疗法。具体步骤为:

1)深呼吸:引导病人做慢而深的呼吸。

2)渐进性放松:病人取坐位或平卧位,闭目,护士用缓和的声音指导病人每处有意识地肌肉收缩5秒钟,而后放松5秒钟,放松顺序为脚趾→脚→小腿→臀部→背部→双手→前臂→上臂→肩→颈部→面部。全部结束后,安静15分钟。

(五)效果评价:

1 睡眠状态是否良好。

2 是否正常了解手术信息。

3 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二、活动无耐力

(一)相关因素:

1 手术。

2 长期卧床。

3 营养不良

(二)症状体征

1 主诉易疲乏、无力。

2 活动后明显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出汗等。

(三)预期目标:

1 病人活动耐力逐渐增强。

2 病人活动无耐力的表现症状减轻或消失。

护理措施:

1 评估病人的日常活动方式、活动程度。

2 与病人共同商讨制定活动计划,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病人的耐受程度为标准增加活动量。

3 教会病人对活动反应的自我监测:

1)测量休息时的脉博。

2)在活动后和活动中即刻测量脉博。

3)活动后3分钟测脉率。

4)出现下列情况,应停止活动并报告医务人员:①活动中脉搏减慢;②脉搏>112/分及不规律;③活动后3分钟脉率比休息时快6次以上;④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感到疲劳等。

4 把用物放在病人伸手可及之处。

5 维持病人良好的营养状态,遵医嘱合理静脉补充营养,能口服者鼓励口服补充营养。

6 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重点评价:

1 疲劳、无力症状是否改善。

2 活动后呼吸困难、胸闷、出汗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

    三、疼痛

    相关因素:

    1 组织受损、受压、缺血、痉挛。

    2 不适当的体位及活动。

    3 伤口感染。

    主要表现:

    1 主诉疼痛。

    2 生命体征改变: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增快。

    3 痛苦表情。

    4 强迫体位。

    护理目标:

    1 病人主诉疼痛减轻。

    2 病人疼痛体征减轻或消失。

    3 病人的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

    4 病人能说出减轻疼痛的方法并掌握放松技巧。

    护理措施:

    1 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频率、伴随症状及采用过的减轻疼痛的措施。

    2 评估非语言性的疼痛表现,如不安、紧张、身体扭曲、面部表情异常、出汗、强迫性体位、呼吸窘迫、心动过速等。

    3 在疼痛的过程中,为病人提供清晰的解释和积极的鼓励,解释工作尽可能简单,不要喋喋不休。

    4 鼓励病人表达疼痛感受,并与之共同探讨控制疼痛的方法。

    5 安置病人于能减轻疼痛的体位,因疼痛部位不能有张力和压力。

    6 鼓励患者提出止痛要求。

    7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8 遵医嘱使用止痛剂,如度冷丁、吗啡,并密切观察其副反应。

    9 指导病人运用正确的非药物性方法减轻疼痛,如按摩、针刺、放松疗法(具体参照本节焦虑中的相关内容)。

    重点评价:

    1 病人主诉疼痛是否减轻。

    2 疼痛体征是否减轻或消失。

    3 病人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四、低效性呼吸型态

    相关因素:

    1 吸入麻醉致肺不张。

    2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3 伤口疼痛,不能有效咳嗽。

    主要表现:

    1 呼吸模式改变:浅快呼吸。

    2 呼吸困难。

    3 肺部听诊呼吸音减弱。

    4 血气分析值异常。

    护理目标:

    1 病人保持呼吸道通畅。

    2 病人呼吸模式正常。

    3 病人动脉血气分析值在正常范围。

    4 病人肺部听诊呼吸音正常。

    护理措施:

    1 抬高床头30℃,使病人处于半卧位,使膈肌下降,利于呼吸。

    2 4小时监测1次呼吸频率、深度,并记录之。

    3 每班护士听诊呼吸音,记录并报告其变化。

    4 病情许可,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5 给予病人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以利痰液咳出。

    6 若咳嗽致伤口疼痛时,指导病人用手或枕头保护伤口,减少切口张力。

    7 指导并训练病人用腹式呼吸,并进行有效咳嗽(具体参照知识缺乏中的相关内容)。

    8 痰液粘稠者,予抗生素、糜蛋白酶雾化吸入,以利排痰,若分泌物严重堵塞,可行气管切开吸痰。

    9 防止病人受凉、感冒,特别是在晨晚间护理时,要注意保暖和避免对流风。

    10 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改变。

    11 帮助病人使用具有刺激性的肺量计:清醒时每小时刺激10次,晚上每2小时刺激10次。

    重点评价:

    1 呼吸模式是否改善或正常。

    2 肺部听诊呼吸音是否正常。

    3 动脉血气分析值是否正常。

    五、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相关因素:

    1 对营养结构认识不足。

    2 进食困难。

    3 禁食。

    4 呕吐。

    5 基础代谢率升高,如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创伤、大出血等。

    主要表现:

    1 贫血:血色素降低。

    2 低蛋白血症。

    3 体重减轻。

    护理目标:

    1 病人能讲述合理的饮食结构。

    2 病人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正常。

    3 病人的体重上升或在正常范围内。

    护理措施:

    1 给予病人饮食知识指导,如所需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在手术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及营养缺乏导致的危害性。

    2 观察病人进食、吞咽和咀嚼能力,尽可能寻找出引起进食困难和恶心呕吐的原因和缓解方法。

    3 为提供病人良好的进食环境,如不在病人进餐时进行护理操作。

    4 准确记录营养摄入量和出入水量。

    5 每周监测1次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及体重情况。

    6 遵医嘱执行支持疗法,静脉补充液体、白蛋白、血浆、全血等。

    重点评价:

    1 病人对饮食知识结构的理解是否正确。

    2 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是否正常。

    3 体重是否增加或在正常范围内。

    六、潜在并发症--术后休克

    相关因素:出血或血容量减少。

    主要表现:

    1 敷料和引流管内有过多的血性物。

    2 生命体征改变:血压下降、脉搏增快。

    3 尿量减少。

    护理目标:

    1 病人敷料和引流管内血性物减少。

    2 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3 尿量>60mL/h

    护理措施:

    1 病人返回病房后,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每4小时1次,若生命体征有异常改变,则每30-60分钟测1次,直至平稳,并及时向医师报告异常情况。

    2 密切观察手术区敷料情况。则回病房时每小时1次,连续观察24小时,然后改为每4小时1次,并详细记录引流物、渗出物的量、颜色。

    3 观察手术区有无血肿或肿胀。

    4 监测病人神志变化。

    5 手术后即监测每小时尿量,若尿量<60mL/h,及时报告医师,并测尿比重。

    6 监测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

    7 监测术后24小时出入水量。

    8 遵医嘱保持静脉通路开放。

    9 伤口大出血的护理:

    1)立即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2)输氧。

    3)必要时拆开缝线,消除积血。

    4)遵医嘱静脉输液、输血。

    5)急送手术室彻底止血。

    重点评价:

    1 伤口敷料、引流管引流物的情况。

    2 生命体征的变化。

    3 尿量的变化。

    七、潜在并发症--术后尿潴留

    相关因素:

    1 神经内分泌紧张反应。

    2 排尿姿势改变。

    3 麻醉。

    4 静止卧床。

    主要表现:

    1 不能自行排尿。

    2 主诉下腹胀痛。

    3 滴尿。

    护理目标:

    1 病人主诉下腹胀痛减轻或消失。

    2 病人术后第1天能排出适量澄清尿液(最少200毫升/次)。

    护理措施:

    1 评估尿潴留的原因。

    2 观察尿潴留的表现,如膀胱膨胀、尿液溢出等。

    3 当病人有尿意时,立即助其排出。

    4 提供无损害性措施促进排尿,如正常的排尿姿势、听流水声、放松、温水冲洗会阴等。

    5 若病人术后8小时内诉说膀胱不适或没有排尿,运用诱导排尿法仍无效时,遵医嘱留置导尿。

    6 若病人需要导尿,每次导尿不能超过1000mL,如果尿量达到1000mL,夹住尿管,待1小时后引流出膀胱中的剩余尿液。

    重点评价:

    1 病人的排尿方式。

    2 下腹胀痛是否减轻或消失。

    八、知识缺乏:术前准备知识

    相关因素:

    1 从未患过此病。

    2 从未经历过类似手术。

    主要表现:

    1 主诉不了解手术有关信息,表现为多疑、多问。

    2 曲解信息,不能及时正确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目标:

    1 病人能说出对手术常规准备项目的理解。

    2 病人能正确地掌握术前准备技巧,如有效咳嗽、深呼吸等。

    护理措施:向病人详细解释术前准备的重要性,程序包括:

    1 吸烟者,术前1周必须戒烟。

    2 有感冒、发热、月经来潮、皮肤感染等情况,应立即与医师联系,延迟手术日期。

    3 术前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以防因麻醉或手术过程中的呕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4 术前给予灌肠,以减轻术后腹胀不适。

    5 术前1天剃除手术区域和切口周围15cm范围内皮肤毛发,以防止切口感染。

    6 术前嘱病人在床上练习小便,以免术后不习惯在床上小便而发生尿潴留。

    7 采血定血型和交叉配血,以备手术中急需。

    8 指导并训练病人有效咳嗽,具体做法:病人坐起来,尽可能坐直,腹式呼吸要深而慢,屏气3-5秒,然后用口缓慢呼气,呼气越多越好;做第二深呼吸时,吸气后屏气3-5秒后,用力从胸部深处咳嗽,不要从口腔后面或咽喉部咳嗽,用两次短而有力的咳嗽,咳嗽后要休息。每天练习4次,餐前半小时或就寝时进行,每次15分钟。

    9 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呼吸:

    1)膈肌呼吸:护士应将双手放在病人腹部肋弓之下,同时嘱病人用鼻吸气,吸气时病人将腹部向外膨起,顶起护士双手,屏气1-2秒,以使肺泡张开,呼气时,护士用手在病人肋弓下方轻轻施加压力,同时让病人用口慢慢地呼出气体。病人一旦学会,应每小时练习几次。

    2)缩拢嘴呼吸:嘱病人用鼻吸气,然后再通过半闭的口唇慢慢呼出,边呼气边数数,数到第七后做一个补声,吸与呼时间之比为1213,尽量将气呼出,以改善通气。

    重点评价:

    1 病人能否正确说出有关术前准备的内容。

    2 病人能否正确地运用术前准备技巧。

    3 病人能否积极配合完成术前准备工作。

考试辅导
最近更新内容
Google广告